行行出狀元系列(一)
專訪感覺統合治療顧問-王是憲
難道特殊兒童註定不能如平常人一般正常生活嗎?可以的,但的確較平常人難行得多,需要更多來自社會的關愛。香港藝人陳錦鴻現年7歲的兒子陳駕樺年幼時的語言發展比一般孩子遲緩,而後更被證實患有自閉症和中度智障。陳錦鴻為了照顧兒子,毅然暫停其如日中天的演藝事業,全職照顧兒子。期間,他花了5年時間來教兒子上廁所。是的,特殊兒童的確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與心力。
難道這群偉大父母就必須孤軍作戰,獨自面對社會的普遍不重視與不了解嗎?感統治療顧問,王是憲今天就來告訴家長們,其實特殊兒童一點都不特殊,家長們也無需再孤軍作戰。
王是憲是一名專業感覺統合治療顧問,投身特殊兒童復健領域已有13年。他於2006年成立了為特殊孩子提供治療的SI World專業治療中心,以專業治療方式協助大腦功能失常的孩子們能擁有更健康的身心發展。目前,全馬已設有13家SI World專業治療中心。
期間,他曾協助過各個機構設立超過30所感統治療室,曾處理超過4千個特殊兒童個案,在特殊兒童復健領域可謂經驗相當豐富。
什麼是“感覺統合”?
他表示,感覺統合其實就是我們對於外界信息的吸收、組織、詮釋以及予以反應的一個能力,由我們平時所說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前廳和本體感等所組成。舉例來說,當我們看到一碗飯時,我們的視覺與嗅覺分別將所見、所聞經由中樞神經傳入大腦,大腦根據這些信息做出反應,因此我們才會將飯吃掉、或將眼前的水喝掉。
感覺統合,更簡單地來說,其實就是大腦與身上感官之間的溝通過程。如果感官與大腦之間的溝通出現問題,“感統失調”就發生了。
感統失調是什麼?
為什麼我的特殊小孩到了9歲仍然不會繫鞋帶、不會握筆寫字?為什麼我的小孩總是過於活躍?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已經會說話了,而我的同齡小孩連單詞都還不會說?
王是憲表示,這統統都是感統失調的表現。所謂感統失調,簡單來說就是“大腦消化不良”或“大腦交通阻塞”。更詳細來說,感統失調主要是不恰當的信息吸收(大腦吸收太多或太少感覺信息,以致無法給予正確反應)、神經功能失常(大腦無法收到信息,或所接收的信息斷續,又或者無法恰當進行信息統合,以做出有意義的反應)以及肢體、語言或情緒反應障礙(大腦收到信息,但在做出反應時,信息無法正常傳達)。
感統失調的表現可分為:
1)動作協調不良:平衡感較差、走路易摔倒、無法做翻滾動作、手工能力差等
2)過動及缺乏注意力:坐立不安、喜歡東奔西跑、愛做小動作、無法集中注意力
3)學習障礙:字體不工整、不識字、抄錯題或抄漏題等
4)語言障礙:說話較同齡小孩緩慢、表達能力差等
5)行為異常:顯得較難取悅、易煩惱、無法和其他小孩分享玩具、無法理解別人需求、對陌生人事物反應異常
治療怎麼好像玩樂?
本報記者也在王是憲的帶領下參觀了他們的感統治療室。步入治療室中,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典型的兒童遊樂場,裡面裝有許多讓孩子玩樂的器材,如搖搖板等。他指出,這樣的場所設定是要讓孩子們能夠更迅速地適應環境,進而讓他們在較後的復健過程中容易與治療師配合,達至最佳的復健效果。
通過各式各樣有趣且刺激的活動,他們讓孩子失常的神經系統得到足夠而且正確的治療。他指出,這一類看似兒童遊戲的治療方法實際上能讓孩子的感官與大腦之間正常地“溝通”。他們所進行的活動包括為孩子按摩、刷揉、讓孩子玩滑板,或者是單純的跑跳動作等。可別小看這一些不起眼的小動作,因為就是這一些小小的動作為小朋友們帶來光明的希望。
除了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也將根據各別的需求進行相應的治療復健工作。此外,他也希望孩子的家長們能和治療師一同合作,不斷地給予孩子幫助以及鼓勵,以達到最佳效果。他表示,特殊兒童是否能夠順利康復必須取決於三個要素:治療工作、家長鼓勵與幫助以及社會大眾,缺一不可。
如今,他已在相關領域待了12個寒暑。除了平日的治療工作外,他也積極向有關當局爭取特殊兒童應有的權利。
他表示,所謂特殊兒童其實就只是缺少了一般人與生俱來所擁有的能力,例如走路、喝水,甚至只是靜靜坐著。這一些我們甚至不覺得是一種能力的“能力”,對他們來說卻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遙不可及。所以,在一般人的眼中,他們是不正常的、是特殊的。
但是我們忘了,他們其實也和我們一樣,都是人。
“他們一點都不特殊,他們只是缺少了我們天生所擁有的一些能力”,他如此表示。
他坦承,他童年時代也是一名聽覺學習障礙者。英文和馬來文對當時的他來說仿佛就是外星語言般,深深困擾著他。他回憶說,別的小孩輕而易舉就學好的馬來音節(suku kata),他是到了中學才學會。他也聽不懂課堂上教師講的課,并因此在學校及家裡挨了不少罰。
他表示,當時的社會根本不曾聽說閱讀障礙、感統失調這一類詞語,而師長們也習慣於將學習不理想一股腦兒歸咎于孩子的學習態度。這對孩子相當不公平,因為孩子并不是故意犯錯的。他坦言,社會大眾對該現象的缺乏認知導致他在學生時代非常自卑。可見,師長們的不諒解會造成孩子們漸漸對自己產生懷疑,逐漸隔斷自己與外界的往來,進而產生自卑、封閉的負面情緒。不過,他也慶幸如今的家長們可藉助現代資訊科技,更了解自己孩子的障礙,并給予針對性的治療。
他強調,孩子出現學習障礙,父母不應一味怪責孩子的學習表現,因為孩子會因為父母的責怪越來越自卑,反而出現反效果。他希望家長們若遇到孩子出現某些可疑狀況,可尋求專業咨詢。
王是憲透露,在他進入特殊治療領域前,他志願成為一名伸張正義的律師。後來,他也遠渡英國,完成了三年法律學士課程。
一名當初連“lawyer“都不能拼好的學習障礙者,到底是如何完成那以“難畢業”著稱的法律系呢?
他表示,他非常感謝當時讀大學先修班的一位學長。該學長引導他將詞典內的英語字根據其音標(phonetics)硬背下來。他笑稱,往後的日子,同學們都可以看到一個瘋子不管身在何處詞典都不離手,在圖書館內日以繼夜地不斷翻查字典。
“為了畢業,我得比常人花上一倍或以上的時間” 。他回憶說他當時的生活就是來往於學堂、圖書館、宿舍的“三點生活”。日子過得相當清苦,并一直延續到他在英國順利畢業為止。他自豪地說,他身邊一些朋友由於成績不理想而必須重修,他是少數幾個在預定時間內順利畢業的法律生。
誰又能想到,他當初還是一個連英文字母都拼不好的學障生?
他透過他本身的經歷告訴社會大眾,他的學習障礙並沒有阻礙他成功,反而就如同面對電路里的電阻力般,遇強則強,越戰越勇,最終反而完成那看似不可能的成就。
毅然投身特殊復健領域
畢業之後,他返回家鄉詩巫,并重新思考未來的路。這時候,他做出了一個旁人難以理解的一個決定-投身特殊復健領域。
為何放棄當初以無數晝夜啃字典換回來,且前途一片光明的法律專業,轉而投身相對陌生且前途無法保證的特殊復健領域?
王是憲回答道,當中一部分原因乃是他童年的經歷。他不希望這一群正需社會大眾給予關注的群體無情地遭到遺棄、抹殺,甚至傷害。“我希望可以為他們做點什麼”,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如此表示。
感統治療=我的人生
詢及感統治療對王是憲的意義,他沉默思考了一陣。“就是我的人生吧!“他笑稱。
他繼續說道,現在別人都是透過他所成立的中心SI World認識他,甚至有些人更會將他的中心與他的原名混在一起,稱他為SI Wong。說到這裡,他不由自主地笑了。他坦承,如今感統治療對於他來說就是他的生命,已經離不開了,就如同人不能不呼吸一般。“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將會是我永遠的工作”,他如此表示。
經過10餘年寒暑,他表示他也經歷過許多這一領域所賦予他的波折。他也由始至終通過該領域接觸社會大眾,逐漸建立起自己對人生的詮釋。
他表示,他曾經見過不少特殊兒童必須獨自面對來自於社會、學校,甚至父母的極度不諒解和歧視。他就曾目睹一名特殊兒童被他的親生父親喚為“那個人”。對此,他感到相當痛心。他形容,這就是他前進的動力。
另外,詢及他對這一行業的願景時,他淡淡回答道,“我希望我能夠提高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注,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包括人才、資金等進入特殊兒童領域,改善他們的現有處境”。
“我很貪心,我想改變大環境,包括整個國家的相關政策、相關領域專業人才的加入、更多治療中心的開設等等”,他如此表示。
“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為他們做,僅治療眼前的兒童對我來說並不足夠”,他補充道。
“小孩子長大得太快,社會進步得太慢”
他以這一段話來表達他對於這一群最需援助的特殊階層心中深深的憂慮。
數十年來,馬來西亞政府乃至於社會大眾對此課題的關注度雖在各大團體的積極配合下,有著顯著的提升。不過,相較於孩子的成長速度,我們似乎進步得太慢了。
他指出,馬來西亞相關領域雖然已經發展超過30年,但相較於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產業,它的進步過程相當緩慢。這一點,可從我國與特殊群體相關的法令看出端倪。他指出,相對於房地產冗長厚重的合約,特殊群體相關的法令,包括所劃分的群體等就非常簡單了。他表示,人類的精神類疾病實際上是相當複雜的。他對此感到擔憂。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協會所出版的精神病症手冊,精神類疾病實際上可以劃分成超過200種不同的病症。許多看似一樣的精神狀況其實是不能混為一談的,而是必須經過專業精神科醫師進行分門別類,加以診斷方可了解其疾病產生。
可是,我國針對特殊群體的劃分卻僅僅劃分成7大類。這充分顯示出我國政府對特殊群體的缺乏重視,也間接導致社會大眾對於這一非常需要大眾給予支持與協助的群體缺乏關注與認知。
你可以當感統治療師嗎?
王是憲根據他本身經驗告訴各位讀者們,想當一名專業感統治療師必須具備三種條件:愛小孩、責任感以及讓孩子們喜歡與尊重自己的能力。他指出,照顧小孩不是一件容易事,而照顧特殊兒童更是需要很大的耐心與愛心。另外,由於專業感統治療師需要長時間面對孩子,所以自己必須真心喜歡特殊兒童,並且還需具備讓孩子們喜歡與尊重自己的能力。
他表示,三個條件當中最難得應當屬讓孩子們喜歡與尊重自己的能力。不過,他也指出,只要我們真心喜歡特殊兒童,自然就會找到與他們溝通的方法,進而讓他們喜歡與尊重自己。重點是,我們必須真心喜歡特殊兒童。
後記
有人說,兒童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最佳禮物,因為他們讓我們學習如何去愛護一個生命、如何讓他們保有那顆天真無邪的童心。他們猶如身上長著一雙翅膀的天使,我們總是如此歡欣,看著他們自由自在地在空中翱翔。
但是,就有那麼一個群體,僅僅因為折了一隻翅膀,就必須坐在那孤零零的草叢中,獨自看著天上的孩子們在溫和的陽光下快樂飛翔,自個兒承受著來自社會猶如嘯風狂雨的拍打。
“為什麼你就是不能正常一點?”
“為什麼教了你那麼多次,你就是不會?”
我們似乎都忘了,他們其實受傷了。只要翼補好,傷養好就能展翅飛翔。而感統治療師們就是補翼人,讓每個兒童都有著飛翔的權利。
而我們能夠給予這群即將展翅高飛的兒童們的祝福,就是溫暖的笑容、溫情的擁抱或是一個愛護的陪伴,太多事情可為他們做了。